最数码 > 摄影圈
徕卡M系相机发展简史连载《徕卡与五六十年代》

2013-03-22圈子:摄影圈

本文来自网友老猿分享在最数码论坛的文章://piebbs.pconline.com.cn/topic-20533.html

肥亨:

  春天总是有种回顾过去的情愫,人总会有什么想跟别人分享的过去。如果你爱摄影、也爱摄影器材,欢迎来到最数码摄影圈,我们是爱好摄影的一圈人。而本期【最回顾】的发起者是新西兰归国摄影师吕上元,他为我们带来徕卡M系列的独家解读。手持徕卡的亲,手持各种各样器材的亲,有什么想分享的,赶紧丢最数码吧!

  PS:最数码摄影圈邀你入伙://piebbs.pconline.com.cn/topic-20238.html,我们需要每个爱好摄影的朋友来分享每天的点滴。

   本文是吕上元的第二篇分享,开始之前,我们先附上【最回顾】第一部:徕卡M系相机发展简史之M3,推荐阅读。

1

【最回顾】第一部:徕卡M系相机发展简史之M3
 //pie.pconline.com.cn/321/3216849.html

 

正文:

  与M3同一时代的徕卡名机还有MP、MP2、M2、M1和MD,以下逐一介绍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徕卡家族成员。

  徕卡相机家族的命名顺序很有意思,第一台M系旁轴相机的型号是M3,而不是后来的M1。对摄影市场来说M3的设计和性能在当时是顶级的,几乎是无可挑剔的相机。但是相对高昂的价钱始终不利于市场的扩展。因此1957年投产的售价低于M3的M2机型被普遍认为是M3的简化版。从用料上来说,M2和M3一样都是用足好材料的相机,机顶盖和底盖依旧使用铜合金来制作,内部的零件都用金属制作,手感跟M3一样沉甸甸的。但是一些M3的功能被省略了,比如自拍机构被取消了,而且从M2开始所有的徕卡M系机型都没有再使用自拍机构。据说徕卡公司根据用户反馈的信息意识到使用M3的用户基本都没怎么用这个功能,因此取消了自拍功能。再者,在机身尺寸已经非常紧凑的机身上取消多余功能的机构也为以后M机的再设计留下了预留发展空间,这点被日后的M6所印证。现代M6、M7、MP的纽扣电池安装位置就是当年M3自拍机构的位置。另外一个重要功能的改变是取消了底片计数器自动归零的设计。使用M2拍摄要养成的一个重要习惯就是每次安装新胶卷后必须记得手动把底片计数器归零。根据此设计,原来安装在机顶右上角有玻璃保护覆盖的底片计数器被换成了一个外露的金属转盘。许多M3的用户一直抵触这个改变,以致从一开始M2就被认为是廉价版的M3,很长时间里M2只是作为专业用户摄影包里的M3备用机。不过也因为成功的价格定位,M2被很多希望购买廉价徕卡的爱好者所接纳。M2的生长周期虽没M3长,但也达10年之久,也就是1967年才停产,比M3晚一年停产。

  在M机的发展史里M2绝不仅仅是M3的廉价版那么简单,很多技术上的更新改进在M2身上使用了。从M2开始绝大部分的徕卡M机都采用0.72的放大倍率作为取景器的标准倍率。因为这个倍率能满足广大35mm标准镜头的用家。M3最大的线框只能满足50mm标准镜头,如果要使用35mm镜头也只能用装有调整取景范围设计的带眼镜的35mm镜头。另外一个重要的改进是M2能使用徕卡为快速拍摄需要设计的Leicavit MP快速手动卷片器。至今对很多资深徕卡迷来说最能代表徕卡质量的机器除了M3就是M2。今天依然有很多M2仍在服役,二手市场上M2的价格相对来说也是性价比比较合适的机械相机,值得推荐。

  在M3的基础上,徕卡进一步为专业用户专门设计了MP和MP2两个机型。注意,这里提到的MP不是今天现代版带内部测光的MP机型。现在提到的MP是第一台基于M3为高要求专业摄影用户设计的相机,也是第一台可使用Leicavit MP快速过片器的M机。在公开发售的时候也是搭配Leicavit MP一起销售的。MP型号中的P代表的也正是英文Professional专业的意思。MP的发售时间是1956年,即M3发售后的第二年。在MP机身上应用的很多技术日后也应用到了M2身上,例如可使用手动快速卷片器。所以不得不再次说明M2其实是M3投放市场后徕卡公司根据市场反馈重新改良设计的新相机。第一代MP产量极少,一直是收藏市场上的大珍品,尤其是黑色亮漆版的。另一台珍品级的徕卡相机是MP的非正式后继机型MP2。这是一台装有过片马达的徕卡相机,仅在1958年至1959年极少量生产,且从未正式发售,仅供内部测试或个别著名资深徕卡摄影师使用。MP2需通过连接外电源或作为圆柱形手柄的电池仓为过片马达提供电源,额定操作电压为12伏特。该机也进行连拍,速度为每秒3.5张。该机型属徕卡的试验型相机,作为技术研发储备的存在,所以我把它视为MP的非正式后继机型。MP2保有量极少,可说是徕卡珍品中的珍品,一般极少出现。

  如果说M2是M3的简化版,M1则是M2的进一步简化版,或者说M1就是一台简化得不能再简化的M3。M1机械结构继承自M2,但是几乎就是一台简化得只剩下M机外壳的相机。M1作为徕卡家族中很特别的存在是因为它连对焦的旁轴对焦机构,即测距器都取消了!亮框线切换切换机构也取消了。在取景器中你只看到35mm和50mm标准镜头的框线。90mm和135mm的线框在这台机身上已没有任何意义——中长焦镜头没有精确对焦的测距器根本无法准确对焦,除非你试目测高手中的高高手。外观上M1因为取消了测距器,机身正面最左边的小窗口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刻有M1英文型号的标志。如果把M1当做旁轴相机用只能估焦拍摄。因此当时很多喜欢用广角的摄影师都喜欢把28mm或21mm的广角或超广角镜头装在M1上使用,构图用的是加装在机顶热靴的外置取景器。如果使用35mm或50mm镜头使用,则相当考验使用者的目测距离的功力。其实M1也可实现精确对焦,但需安装Visoflex附件。Visoflex附件其实是一个反光镜箱,即实际上把旁轴的M机变成单反相机,在通过一系列的增距环和皮腔附件及专用镜头,使之成为可用长焦镜头和实现微距拍摄的相机。由于极致的简约结构,M1售价比M2更低,但出于市场需求的考虑,徕卡公司并没有把M1大量生产,所以M1这台独特的徕卡相机目前市场的保有量也很少,但价钱并不高,多由资深的徕卡收藏用户和用家持有。

  最后介绍一下同年代一款专门用于记录的徕卡M机——MD系列相机。型号字母中的D指的就是英文Documenntation的首个字母。严格来说这个些列的相机已经不是旁轴相机了,这是一款极其特别的相机,是专门设计用于档案记录的M卡口相机。该系列相机一共出了三代,分别是1963年至1966年生产的MD,1967年产的MDa,1977年产的MD-2。在分类上,有时会把MDa和MD-2归为同一型号类别,因为前者是以M4机身为基础制作的,后者是按M4-2机身制作的,同属M4些列机身为基础的特制机身。之所以说这些专为记录文件用途的相机不是旁轴相机,是因为这些机身连取景器都取消了,仅保留同时代M机身的快门和过片机构。外观上MD就象一台没有窗口的M机。当你加上外置取景器,还是可以用它来盲拍的。通常MD作为记录型相机使用时需配合显微镜连接Visoflex反光镜箱或Reprovit翻拍台使用。该系列相机的底盖与普通M机底盖不同,都是经过特制的,如用于鉴证用途的Kellenberg登记底盖。一般来说该机使用的特殊底盖有一道缝隙用于插入用来识别图片的透明胶带。当然,目前二手市场流通的MD系列机型普遍配的是一般M3、M2、M1使用的普通底盖。有一部分更加特化的MD机型可使用24 X 27 毫米规格的胶卷,用作电话公司的计数器。外观上区别MD和MDa跟MD-2的标志是回片摇把,MD使用的是和M3、M2、M1同型号的圆柱形细齿圆柱形摇把,MDa和MD-2安装的是M4使用的40?斜肩式回片摇把,使用上更方便一些。

  我一直认为从1954年至1967这段时期是徕卡纯机械旁轴相机发展的顶峰阶段,也是徕卡奠定其135摄影系统王者地位的决定性时期。这个时期生产的M相机无论从用料做工,还是光学设计的构思都是那个年代顶尖的工业艺术品,其设计理念至今依然不过时。至于M2之后设计生产的相机则开始倾向于商业市场化的产品,市场的反应也更多的左右了徕卡产品的质量。当然不论在任何时候,我仍认为徕卡相机是最可靠最耐用的相机,特别是纯机械相机。尽管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徕卡还时不时的生产一些特别型号的相机来向这些机械相机的王者致敬,一些经典的设计又重新应用到了新相机身上。可见优秀的技术历久弥新永不落后。顺带也说一下同时代的镜头。这个时代的徕卡镜头被认为是原材料最好的阶段。虽然那个年代的镀膜技术不如今天,但老徕卡镜头的光学素质一点不输今天的新镜头,甚至更胜一筹。那时候要实现优秀的光学素质主要靠两方面,一是改变光学玻璃原材料,二是更优秀的光学设计。基于优秀的镜头光学设计,一些含有稀土金属元素的光学玻璃应用到了徕卡镜头上,如镧系玻璃被应用到了第一和第二代Summicron 50mm F2 镜头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镜头拥有那么特别的光学效果的原因之一。

胶片样张:(机身为M3)

By M Summicron 5cm F2 Collapsible

By M Summicron 35mm F2 ( 8 elements )

By M Summicrom 50mm F2 DR

By M Summicrom 50mm F2 Rigid

By M Summilux 50mm F1.4